黑龙江大学国传实验班赴“百年口岸”绥芬河市“沉浸式”实景研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5 09:53

央广网哈尔滨10月20日消息(记者马俊玮 通讯员姜德锋 李?)为适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10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实验班师生以“行走红色之路,体会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奔赴“百年口岸”绥芬河市,开展现场研学活动。

实验班师生在第三代国门前合影(央广网发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绥芬河国门景区分布着三座国门。第一代国门只是用来规范进出境车流人流的铸铁手动档杆,1987年设立于中苏地方边境贸易开通之际;第二代国门1991年投入使用,集客货运输和旅游观光于一体,成为雄伟的地标性建筑;第三代国门2014年底投入使用,通高九层,为中国北方最高国门。黑龙江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姜德锋和李?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寻访三代国门,现场回顾黑龙江省对俄开放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对外开放带来的国家强盛。

深入中共六大历史料馆(央广网发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绥芬河市早期又称“旗镇”,因1897年中东铁路兴建而快速崛起。1903年全线通车后这条铁路也成为“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色通道,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设立秘密交通站。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大批代表,正是由此秘密往返苏联的。

在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同学们体会“六大”代表上下求索、国内国外探寻革命之路的英雄事迹;在大白楼即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同学们被中共地下交通员的使命忠诚深深感动。

在中共六大历史料馆门前合影(央广网发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行走“红色之路”,回望百年历史,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火种从欧洲播撒到中国大地的过程。“铁路是现代化的通路,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之路恰是中国共产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反映”,这是实验班师生研学后的共同心声。

据了解,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实验班创办于2020年,旨在结合该校外语学科优势,培养长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人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